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support@crypto-foundry

巧合還是神預言? 回顧兩年前公開庫存流量比(S2F)模型的成功預測

談到資產(股票,房地產,債劵,黃金等等...),雖然媒體報導大多關心價格漲跌,但市值(價格乘上總量)往往更能代表該資產的影響力,穩定性甚至未來發展。


下圖是近期全球市值排名,可以看到黃金是唯一市值在十兆美金以上的資產,蘋果和微軟市值在兩兆美金左右,“護國神山”台積電目前以六千億美金的市值排名第十三

比特幣總量為兩千一百萬顆,兩個月前單價超過五萬美金時,市值超過一兆美金,接近全球白銀的總值且排名在臉書之前。目前市值與特斯拉,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,以及台積電相近


進一步想,比特幣的市值從何而來?人類使用黃金,白銀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;銀行,公司也都有股本注入:例如台積電股本為兩千五百億台幣(約88億美金)。比特幣雖然有密碼學作為信任基礎,加上網路上快速流動的價值,可以說有些重要性。但沒有資本注入,市值從何而來? 是“橫空出世,騰空而起”?


其中一種市值估計方式,視比特幣為網路上價值傳遞的媒介(只看流量), 而不持有(無基本價值,不考慮存量部分),因此可用下列方式表達:價格(P) 乘以 可流動的顆數(S) 等於 需要在網路上流動的總價值 (V) 乘以 換回一般貨幣需要的周轉時間(T); PS=VT。當流動總價值(V)高(需求強), 周轉時間(T)長,可流動顆數(S)少時,單價(P)自然變高,市值增加;反之市值下降。


但這種估計方式不考慮長期持有的存量部分,明顯有低估市值的缺點。兩年前網路上有位代號PlanB的先進,於 2019 年 3 月發表庫存流量比(Stock-to-Flow, S2F)模型,以資產的稀少性(scarcity)為價值估算基礎,預測去年(2020) 5 月第三次減半後的一、兩年內,幣價將達 5.5 萬美元,並已經在今年 2 月成功實現。究竟是神預言還只是運氣好?以下是PlanB的思維邏輯


首先,所謂的庫存流量比,就是產出比例的倒數。例如下表中第一列的黃金,每年的新增供給的比例(supply growth)是1.6%, 庫存流量比就是1除以0.016等於62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全球的量是62單位,每年增加一單位。從表上列出的稀有金屬(金,銀,鈀,鉑),可以觀察到:庫存流量比越高(新增量越低,越稀少者)市值(Market Value,下表最右行)越高

當初設計比特幣架構的中本聰,把增量遞減作為一個重要特徵:每十分鐘新增量,從初始的50顆,每四年減半。去年PlanB發表貼文時,已經歷第二次減半(50 --> 25 -->12.5)。 去年五月第三次減半後,現每十分鐘增量為6.25顆(如下圖)



既然比特幣和金,銀同樣具有稀少性,這位PlanB先生就把這三類放在同一張圖上比比看。下圖水平方向代表庫存流量比,垂直方向是市值,用對數刻度表示(每增加一格,代表十倍的變化)

從圖中可以看到代表黃金的黃點在最右上角:庫存流量比最高(62), 市值也最高(約八兆美金); 接著是銀排第二位:庫存流量比22,市值約三千億。接下來將不同時間點的比特幣市值標註。發現這三類資產很巧合地在同一條直線上,表示市值確實與稀少性有很強的關連


進一步用斜率表達兩者關連度,斜率恰巧為3.3。也就是比特幣每次減半後,庫存流量比提升為兩倍,市值變為兩倍的3.3次方, 正好是十倍(2的3次方2*2*2=8,再多個0.3次方大約是10)。如果這條直線足以預測未來,可以預期每四年減半後,市值(正比於價格, 因總量固定)會變為十倍


得到這關連性後,PlanB把比特幣不同時間的幣價匯總,加上模型估計的幣價(下圖黑線)。可觀察到前兩次減半一段時間後,幣價有十倍的跳升。因此PlanB在2019年三月依此模型大膽預測: 在2020年中第三次減半後, 幣價會到5.5萬美元的水凖

下圖是根據此模型的最新更新,可以看到四月中以來的價格回落,造成現價與預測有明顯的偏離。若在今年底前,能回到模型預測的十萬美元水凖,表示此模型還是有可信度

最後值得一提,兩年多前PlanB提出比特幣市值會到一兆美金的預測,網友紛紛質疑流入的資金從那裡來?當時PlanB的回答直到今日,還是有相當的啟發性:資金來源包括從金,銀而來(指賣出實體黃金白銀,轉入數位資產,便於流通),實行負利率的國家(歐洲,日本,美國...等),極權統治的政府(委內瑞拉,中國,伊朗,土耳其...等),億萬富翁們對資金寬鬆(QE)所做的避險,以及機構法人發現,比特幣是過去十年表現最好的資產


以上單純分享某些市值估計模型與實際現況的比較,不具有任何投資建議或暗示,請讀者了解

6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Rated 0 out of 5 stars.
No ratings yet

Add a rating
bottom of page